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百一十四章 小国的立场(1 / 2)

第二百一十四章 小国的立场

第二百一十四章小国的立场

让牧浩洋决定在澳大利亚东北地区上岸,与一个人的意外死亡有关。

此人就是东帝汶总理奥比耶。

到大战爆的时候,这个独立了半个世纪的国家,依然是世界上最贫穷国家之一,全国大约两百万人中,有一百二十万需要靠救济度日,而且全国所需的基本物资基本上依靠国际援助。

在东南亚地区,东帝汶又是最不起眼的国家之一。

大战爆前,东帝汶是东南亚地区,除了永久中立的文莱与亲美的新加坡之外,唯一没有与中国结盟的国家。

原因很简单,东帝汶是一个天主教国家,有将近百分之九十五的国民是上帝的信徒。

当然,在大战爆前,东帝汶与中国的关系并不好,即便没有直接矛盾,也一直把中国看成最大的威胁。主要就是,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结盟,而东帝汶原本就是从印度尼西亚独立出来的,一直对印度尼西亚怀有戒心。受此影响,在战前半个世纪,这个贫穷的国家一直坚持亲西方的政治立场。

最初几十年,东帝汶的亲西方立场并没得到多少回报。

不管怎么说,美国肯定看不起东帝汶这种即没有人口、又没有资源、还没有重要战略位置的小国。

直到菲律宾爆内战,随后亲华政府上台,美国才开始重视东帝汶。

大战爆前的几年,美国一直在设法拉拢东帝汶,甚至打算把东帝汶打造成东南亚的第二个新加坡。

只是,东帝汶只是倾向于西方,而不是投靠西方。

当时,东帝汶国内的政治矛盾也很尖锐,半数人希望与美国结盟,另外半数人则希望像文莱那样成为永久中立国。

事实上,当时美国也有点犹豫。

主要就是,大战爆前,新加坡已经是美国的盟国了,美国有没有必要在东南亚地区再扶持一个盟国。

最终,美国放弃了与东帝汶结盟的努力。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与美国的战争计划有关,即美国不可能在大战爆前把东帝汶打造成军事堡垒。

有趣的是,在拉拢东帝汶的行动中,最积极的不是美国,而是澳大利亚。

事实上,在东帝汶独立之后,澳大利亚一直是东帝汶最大的援助国,每年无偿援助的物资占到了东帝汶受援量的百分之六十,还时不时的给一些额外的好处。比如在全球自然灾害期间,澳大利亚总共为东帝汶提供了一百五十万吨粮食,并且把美国援助的抗碍药物分给了东帝汶一百万份。

澳大利亚积极援助东帝汶,主要就是东帝汶挡在澳大利亚与东南亚之间。

在澳大利亚看来,东帝汶是阻挡中国南下的战略屏障。

可惜的是,澳大利亚的国力非常有限,而且大部分民众都有偏安思想,不太支持政府在东帝汶的所作所为。最极端的一起事件就是,在二零三八年,率领澳大利亚渡过全球自然灾害时期的总理卢克因为在向东帝汶提供粮食与药品援助的时候,没有向国会申报,被迫引咎辞职。

大战爆的前一年,奥比耶出任东帝汶总理。

奥比耶是天主教徒,不过不是亲西方份子,而是典型的中立主义者,其基本政治主张就是使东帝汶成为永久中立国。

问题是,在大战中,任何国家也不可能保持真正的中立。

对于处在战区内的国家,更不可能保持中立。比如,文莱早就宣布永久中立,可是仍然向运送军事物资的中国船只开放港口,并且在整个战争期间向中国提供石油等物资,还暗中帮助中国进行战争融资。

大战爆后,中国就与东帝汶当局暗中接触,希望东帝汶能够加入东方同盟集团。

最初,奥比耶的立场比较强硬。主要就是,中国没有掌握战略主动权,甚至无法为东南亚的盟国提供安全保障。

到了二零五四年,情况生转变。

随着中国逐步夺回主动权,在印度洋、西太平洋与西南太平洋上相继动战略反攻,夺取了印度洋与西太平洋的制海权,还攻占了迪戈加西亚岛、马里亚纳群岛,并且进军所罗门群岛,战争的整体态势变得对中国有利,奥比耶认识到东帝汶的处境非常凶险,态度也就有所松动。

当时,奥比耶最担心的不是来自中国的威胁,而是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威胁。

在东方同盟集团中,印度尼西亚的地位不算低,至少排在印度、巴基斯坦、朝鲜与马来西亚之后。如果东方同盟集团打赢了这场战争,肯定会瓜分战争红利,中国很有可能给予印度尼西亚很大的肯定。在奥比耶看来,印度尼西亚肯定会要求吞并东帝汶,而中国很有可能睁一眼闭一眼。

东帝汶要想在战后保持独立,就得加入东方同盟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