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百一十五章 海军优势(1 / 2)

第二百一十五章 海军优势

第二百一十五章海军优势

从准备上看,攻澳作战绝对是大战前两年,最为充分的一次。

前面已经提到,牧浩洋准备了六百万大军,仅地面部队就过了两百万人,而且主力是精锐的6战队。

事实上,一些细节上的准备工作,更能反映出牧浩洋对这次进攻行动的重视程度。

在二零五四年初,中国开始生产改进后的地面战平台,主要就是用第二代燃料电池替换原来的电池系统,并且改进相应的设备。虽然新式地面战平台主要送往大6战场,但是牧浩洋替6战队解决了这个问题。办法就是,单独采购改装套件,对6战队已有的地面战平台进行改进。

当然,6军也在这么做。

只是在牧浩洋的努力下,6军只获得了新生产的地面战平台,改装套件则全部提供给了6战队。

结果就是,在这一年里,6战队改装了所有地面战平台。

有趣的是,到年底的时候,6军拥有的新式地面战平台仅占百分之四十左右,总量比6战队改装的还要少一些。

从作战性能上讲,改装后的地面战平台与新生产的没有区别。

当然,改装还有一个好处,即换下来的电池系统可以储备起来,以便在及时为受损的平台更换。6军在大6战场上的战斗表明,很多时候为前线作战部队的地面战平台补充电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最有效的办法是直接更换电池模块。6战队吸取了教训,把所有拆下来的电池模块全部储备起来。在随后攻打澳洲大6的战斗中,这些储备的电池模块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当然,6战队最后还是处理掉了所有第一代地面战平台,而且基本上都是无偿援助给盟国的。

海军方面,牧浩洋的准备也很充足。

所罗门群岛大海战之后,牧浩洋让第一舰队的航母战斗群轮番撤回来休整,只在前线保持四到五支航母战斗群。利用这个机会,七艘“泰山”级航母都在二零五四年底之前进行了服役后的第一次全面维护,并且更换与增添了一些设备,比如换上了使用寿命过三千次的电磁弹射器。

最重要的改进,在“黑龙江”级大型综合战舰上。

到二零五四年底,十四艘“黑龙江”级大型综合战舰都进行了第一次升级改造,主要改进项目就是换上新式大口径线圈电磁炮。

早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中,海军就现大口径线圈电磁炮存在射程太近、威力不足的问题,往往几十枚炮弹都无法击沉一艘两万吨级战舰,而且用炮弹击沉级航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事实上,在之前的海战中,就没有一艘航母是被大口径电磁炮炮弹直接击沉的。

最初,海军通过研制增程弹,初步解决了射程不足的问题,却使炮弹威力偏小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所罗门群岛大海战证明,新式增程弹甚至不足以重创美军的巡洋舰。

要想根治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开全新的大口径电磁炮。

一年之内,负责大口径线圈电磁炮研制工作的西南电子与电磁设备研究所就完成了以往需要用五年、甚至十年才能完成的工作,开出了最大炮口直径为三百毫米的第二代大口径线圈电磁炮。

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研制除来,除了雄厚的技术积累之外,主要就是简化研制过程。

说得简单一些,三百毫米电磁炮就是在原有的两百毫米电磁炮的基础上,以放大的方式得来的。

当然,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按比例放大。

在炮口能量上,即炮弹在飞出炮口时的动能,三百毫米电磁炮是两百毫米电磁炮的…五倍,而不是线度比例上的一点五倍。电磁炮的炮口能量,直接决定了相关设备,比如电能储备系统、电能供应系统、冷却系统、线圈加系统的基本性能指标,也就需要重新设计这些系统。

可以说,如果放在平时,没有五年时间,肯定搞不出来。